第一临床医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本科教务 | 研究生教务 | 学生工作 | 优秀教师评选 | 大学生学习指导 | 教学论坛 | 伦理审查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动态>>学院新闻>>正文

中国馆之父何镜堂作客一院精英论坛 讲述传奇建筑人生

2012年04月28日 12:45   点击:[]

2012年4月25日晚19时,大学城校区国际会议厅挤满了学生,他们翘首以盼的是一位古稀之年的学者——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何镜堂。这是第一临床医学院第六届“精英论坛”第二讲“对话中国馆之父”的现场,来自校内外四百多名学生共聚一堂,聆听74岁高龄的何镜堂院士讲述他的建筑梦,他那曲折而幸运、艰苦并快乐的建筑人生。一院教学处处长方熙茹、团委副书记邱敏、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老师也莅临现场。

何镜堂,广府东莞人,以“中国馆之父”闻名于世,被誉为“校园建筑设计掌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世博会中国馆、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都会广场及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等。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骄傲之作——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中国馆

何院士首先分享了他承担代表中国名片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设计过程的点滴:从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外墙材料选材、国家馆地区馆的构思,到游客止步的屋顶花园,从竞标过程的起伏,到中标后的担忧……“要将文学语言转化成为建筑是很难的”,何院士谈到中国馆要融合“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难点。但他最后还是成功了,得到了国内外的肯定。

曲折的逐梦之路——文革动荡下的茫然与收获

正如主持人所说的,何院士的显著成就为世人所共知,但他45岁方能起步追逐建筑梦的曲折却鲜为人知。何院士给现场观众展示了许多珍贵的相片,包括他大学时代的个人照、读研时的写生手稿、为了写论文在图书馆手抄的外文书稿等,慷慨分享的同时,细细地从小时候说起他的建筑人生。研究生毕业后却适逢文革,在陕鄂交界当农民,“什么苦都不怕,有个目标就行了。但那时对今后没有大概,很茫然。”何院士说道。然而,社会动荡,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心一意学习《毛泽东选集》、《矛盾论》、《实践论》等,“这让我的思维方法得到锻炼,以后我从事建筑的基本思想就是文革时期奠定的。”何院士说道。

幸运的机遇——“三大决定”“三到位”重拾梦想

“回来奋斗时,已经45岁了!”何院士谈到他举家回迁广东、放弃移民国外和进军全国高等院校建筑规划的三大关键人生决策,期间深圳科学馆招标、全国高校大发展的幸运机遇,让他45岁才站在起跑线上的建筑梦一步步走向成功。正因为起步晚,何院士为每件作品定下精品、得奖、学术论文三到位的目标,大部分作品都实现了这个目标。他的日程排的极满,一年有180次航班,他告诉同学们明天早上7点钟他将赶赴北京参加学术会议,同学们对他能保持如此充沛的精力和工作激情钦佩不已。

关于同学们提出的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何院士用八个字总结“才能、人品、勤奋、机遇”,他鼓励同学们,中国的经济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现在的年轻学子具备优越的学习环境,应该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经过艰苦奋斗,不可能成功!”何院士最后说道,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继续做好工作,得到认可。

长达2个多小时的面对面交流,何院士仍意犹未尽,最后还补充讲述了让他感动的经历。同样,在如潮的落幕掌声中,现场四百多名师生也仍旧沉浸在何院士讲述建筑人生的激情之中,意犹未尽……

(供稿一院学工办 何丽 吴惠英 邓韵滢)

上一条:郭文海副书记带队赴粤西三家医院检查实习工作

下一条:一院第五届学生基础科研培训班开班

关闭

Copyright2016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web@wanmey.com  粤ICP备05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