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下午,世界中联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岐黄传薪青年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机场路院区)门诊楼7楼会议室正式召开。论坛以“研学岐黄之术,传承名医经验”为主题,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承办。本次论坛邀请了海内外共10名中医药专业青年学生进行学术汇报,涵盖临证经验传承、经典名方临床应用、特色验方机制探讨、特色诊疗技术应用与推广、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与海外传播实践多方面的内容。


大会伊始,主持人樊耀华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与协办方,对莅临论坛的各位嘉宾进行隆重欢迎,同时对本次论坛的主要流程进行介绍。论坛邀请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主任王怡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李桂伟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张传涛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副院长张霞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副主任徐愿教授作为点评专家。
随后,大会主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邝卫红教授进行开幕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旨在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让青年学者有机会与全球名中医学习经验知识与临床知识,促进境内外中医药青年学子深度交流。邝教授指出,青年学者应当担当起桥梁作用,连接新发展与老智慧,推动中医药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邝卫红教授开幕致辞)
汇报人依次进行报告,报告后由现场专家进行点评。汇报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从中医药学术流派的海外传承与传播到经典名方、特色验方的临床应用与机制探讨,为现场观众提供多元视角。
汇报深植于临床,传承名医经验,阐明临床是中医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根基,体现中医在临床中辨证论治的思想。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徐婷婷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得出肾必宁方可缩短儿童肾病激素疗程。中日友好医院方云龙则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疏肝定痛方能够有效改善肝气郁结症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徐婷婷进行汇报)

(中日友好医院方云龙进行汇报)
饮水思源中医文化的同时,青年学者创新传承中医理论。陕西中医药大学刘梦倬基于“主客交”理论,系统阐释肝癌-癌前病变的病机演变,为中医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天津中医药大学文越列举两例门诊病例具体讨论“治其所苦”理论对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强调需要抓住患者最核心的病灶。

(陕西中医药大学刘梦倬进行汇报)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越进行汇报)
在中药药效机制探索方面,汇报精彩纷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姿儒运用转录组学与孟德尔随机化等方法,对“参脉舒心汤”的药效机制进行探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东平介绍二至丸@水凝胶微球二者创造性结合,为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提供了智能化中药新策略。成都中医药大学杨秀丽对特色验方“薛龙通络方”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及机制进行多组学整合研究。香港浸会大学李忆对“补中益气汤”这一经典名方治疗罕见肌病的海内外研究进展及机制进行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姿儒进行汇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东平进行汇报)

(成都中医药大学杨秀丽进行汇报) (香港浸会大学李忆进行汇报)
在全球视野下,青年学者活跃于中医药传承一线,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出海扬帆,在本土扎根生息。澳大利亚托伦斯大学禤梦晴分享在海外跨文化语境下“守”好黎氏儿科基础,利用现代文化创“新”的经验,展现中医药全球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正宁总结了国医大师杨春波工作室的“立体化传承模式”,搭建“老中青”代际协同的立体化传承轴线,从多维度考量名中医经验传承的出路。

(澳大利亚托伦斯大学禤梦晴进行汇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正宁进行汇报)
现场嘉宾对汇报进行点评,呼吁青年学者重视中医整体思想和辨证论治理论,回归临床实践,重视临床经验。十场汇报分别从多个医疗领域展现境内外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的守正与创新,对于在现代医疗技术的帮助下对于药效机制的探索途径创新,体现新一代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专家点评)
汇报结束后李桂伟教授进行总结发言。李教授对青年学者的研究汇报表达高度赞扬,寄语新一代青年学者成为心有大志、眼里有光、脚踏实地的中医人。论坛尾声,张传涛、李桂伟、王怡三位教授上台为汇报人颁发证书。

(李桂伟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传涛、李桂伟、王怡三位教授为汇报人颁发证书)
此次“岐黄传薪青年论坛”,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助推青年成才、促进行业交流的生动实践,也是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以传承薪火为志,以跨界融合为径,将经典融入现代科研、让世界听见青年声音,联结中外、贯通古今,持续助力“传承与创新”深层次互动。
撰稿:黎莹瑶
摄影:师延泽
审核:师延泽、陈小波
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2025年9月10日